着台上演员们的演出。
总合成是不会打断重来的,要的就是团队磨合、充分暴露问题。
钟山看着眼前舞台上来去的演员们慷慨激昂、全情投入的表演,忽然明白为什么演员们会如此沉迷于话剧舞台。
这并不是说话剧舞台的表演一定就比电影、电视剧高妙多少,相反,话剧演员为了照顾远台观众们的体验,往往会有一种“用力过猛”的表现,也就是很多人常说的“话剧味儿”。
但是话剧舞台表演有一个影视拍摄永远无法追赶的优势:没有NG。
一场戏,开场即终场,导演不能喊停,这意味着把握表演的权力从导演转向了演员自身。
而对于演员来说,影视剧碎片化的拍摄过程与一场两个半小时沉浸式、不被打断的表演,哪个更让人血脉贲张?哪个更能自我升华,哪个更能代入情绪、表达人物?
答案不言自明。
所以说,并不是话剧舞台一定能塑造优秀的演员,而是热爱表演的人根本无法拒绝这样的舞台。
他们会如飞蛾扑火一般前赴后继,在这团名为戏剧的火焰中燃烧自己,给世人以璀璨的烟花。
第一场合成,林钊华全程表情严肃,不肯放过任何一点细节。
等到表演结束,他的本子上已经记满了问题,这些问题涵盖舞台的各个方面,导演需要一个个调整、梳理。
如此一整天,剧组愣是合成了三遍,等到最后一遍结束,所有人都已经累得瘫在地上。
唯独林钊华依旧神采奕奕,他仿佛一列有着无限燃料的火车头,疯狂的拖拽着所有人不断前进。
如此高强度的磨合了一个星期,等到五月底的时候,林钊华跟院里打了报告,终于到了审查的时候。
剧组的各路领导,从曹宇到刁光谭,再到夏春、俞民全部亲临现场,观摩《法源寺》的演出。
看完之后,曹宇直接站起来给演员们鼓掌,连连叫好,还把林钊华和钟山叫到跟前夸赞。
“这部戏时间这么紧张,能够实现这么优秀的效果,我是没想到的,这中间,钊华同志当居首功。”
曹宇夸完了林钊华,又看向旁边的钟山。
“我听说钟山为了这部戏,还唱了一首歌,就是话剧里面的那首吧?”
看到钟山点头,曹宇一脸赞叹,“我当年23岁写雷雨,好多人说我天才,现在看来,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呀!”
这句话一出,大家看向钟山的眼神都不太一样了。
在话剧圈子里,曹宇约等于活着的神。虽然七十年代之后,曹宇几乎不再批评任何话剧的好坏,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他对于《法源寺》和钟山的由衷喜爱。
俞民看着这一幕,心情有些复杂。
这俩月,自己因为一封表扬信可算出了洋相,到外面开会的时候,竟然连中央实验话剧团和青年话剧团的人都跑来打趣自己,丢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