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斩钉截铁般的命令,本能地令元百户皱起了眉头。
无论是从文武相轻的角度看,还是从制度设计的角度说,李斌这等文官都没有指挥他们留守右卫的权力。
可当李斌那句“莫伤俸粮”说出来后,元百户便无话可说了。
民以食为天!
在粮食麵前,什么文武殊途什么定製规矩...统统靠边站!
“宋铭,吴靖,你二人,去知会左近诸卫。其余弟兄,拔刀!列战锋!”
元百户看了一眼李斌,复杂的目光中混杂著一丝认可。
与此同时,隨著元百户的命令,留守右卫的士卒也在各队小旗的指挥下,迅速列队。
在明军常用的“三才阵”里,去掉“游骑(侦察袭扰)”、“驻队(后队)”,仅保留正面接战的横队队形,拔刀出鞘。
紧接著,这一个百户所便在一名总旗官的“进”字口令下,一步一步地向著前方乱斗发生处推进。
与元百户一样,留守右卫的士卒们,面容坚定、步伐鏗鏘。
哪怕眼前的骚乱,並未波及到他们,但在看到粮食被毁的那一刻,接战,便不再需要理由。
粮食安全,就是农耕文明的底线。
任何触碰到这一底线的行为,都將直接挑起这些士卒们汹涌的战意。
之前不动,並不是他们怕死。
而是在突发情况发生时,现场缺乏了一个强而有力的指挥。哪怕士卒们,在看到俸粮被波及、被毁伤时,朴素的情感让他们想要去阻止这一切发生。
却始终缺了一道命令,这道缺失的命令,让这群习惯了听令行事的士卒们不安,让士卒们犹豫。
对大运西仓內外的百户官们来说,亦是同样的道理。
作为百户,这一大明军队中的基层指挥官。
他们不算缺粮的群体,但也决计到不了堂上官那种,完全不用为生计发愁的地步。
粮食被毁,或许不能令他们与士卒们一样同仇敌愾,但绝对能刺激到他们的神经。只是在官员的身份下,他们会比士卒们想得更多:比如,责任谁担
即便保住了粮食,但万一引得某些人不满,事后要找麻烦怎么办!
现在,李斌的一道命令,成功地將责任揽到了他的头上。
没了担责的顾虑,这帮人瞬间有了反应。
一道又一道拔刀的声音,从大运西仓內传出。原本只是一个百户所的踏步声,尚且压不住动乱中的嘶吼与叫喊。可当周围一个又一个卫所,开始加入镇压动乱的阵营...
上千人的踏步声,便声震如鼓,一下又一下地在所有人心头敲响。
“莫伤俸粮!”
在留守右卫推进到距离动乱发生处五十步时,元百户开始喊出第一声口號。
他没有完全按照李斌的意思行事,可能是觉得八个字的口號过於臃肿,不利於信息的直接传达。
(请记住101.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莫伤俸粮!”
第二道口號的出现,发生在距离动乱处四十八步处。来自留守右卫,这一百一十人的齐声力喝。
百人齐喝的喊声,在大运西仓的仓廒里迴荡,就像是一个信號,一个指引。
指引著第三声“莫伤俸粮”出现的时机...
在留守右卫推进到四十五步左右时,第三声“莫伤俸粮”出现。而这一次齐喝,参与者高达上千人。
上千名士卒的爆鸣声,经过仓廒墙壁的反射、匯聚,说它声震寰宇,那是夸张;可说它,声动四方,却也略显保守。
这一,足以令大运西仓外围士卒们都能听到、听清的大喝,在解了外围士卒,对大运西仓突然封闭的不解的同时,亦是让混战处,陡然一静。
无论是挑起纷爭的锦衣卫,还是被他们裹挟进入战斗的其余各卫士卒,都不由得停下了手里的动作,愣愣地或低头、或回头看向他们的附近。
那已经被踩进地里的麦粒、被划破后已不再有麦粒流出的粮袋...
以及,那上千名抽刀出鞘,正摆著整齐的队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