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掌相握,传递着无声的信任。
李过所部被安置在襄阳城外大营,华夏军派去的教官和政工人员迅速到位。
老兵们起初对队列训练和“为何而战”的课堂嗤之以鼻,有人盘腿而坐,面露不屑。
但当他们亲手接触到威力巨大的线膛枪和雪魄炮,试射时震耳欲聋的轰鸣让他们目瞪口呆;
当他们听到教官讲述华夏护国军“均田免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理念时,许多人想起故乡被屠的惨状,眼神从麻木、怀疑,逐渐变得明亮起来。
有人低声议论:“这里不抢掠,不欺民,真不一样。”李过则带着麾下主要军官,跟随向拯民返回武昌。
进入军官学校的那一刻,看着那整齐的校舍、严格的纪律和闻所未闻的课程,操场上学员齐步如一人,课堂中讲解着步炮协同,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心中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他喃喃自语:“这才是抗清的正道。”
几乎在李过抵达的同时,南明最后的柱石之一,水师名将张煌言,率领着数十艘伤痕累累的战船和三千余不愿降清的水师官兵,抵达了武昌江面。
船帆破败,甲板上血迹未干,官兵们衣衫湿透,却挺立如松,目视前方。
南明覆亡,君王死社稷,大臣或殉节或投降,张煌言在海上坚持数年,已是独木难支。听闻武昌气象,他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而来,江风呼啸,
吹动他花白的鬓发,眼中带着一丝疲惫的希冀。
在武昌码头,向拯民设宴为张煌言接风。宴席设在临江高台,桌上摆满鱼米,江面波光粼粼,映照着远来的船队。
相较于李过的悲怆刚烈,张煌言更多了几分儒将的沉郁与风骨,举止从容,话语间带着书卷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73章百川归流(第2/2页)
“苍水先生(张煌言号)坚守海疆,忠义无双,拯民钦佩。”向拯民敬酒道,酒盏相碰,清脆有声。张煌言苦笑,举杯轻叹:“败军之将,亡国之臣,有何颜面谈忠义?唯不愿剃发事虏耳。
今见武昌气象,方知华夏正气未绝。江岸工坊林立,水师船坚炮利,非昔日可比。”
向拯民同样提出了整编和学习的要求,语气恳切。
张煌言远比李过更通晓大势,他深知自己擅长的是传统水战,面对华夏军那经过改装、装备火炮的“长江舰队”和全新的战术思想,他感到了差距。
席间,他望向江中试射的火炮,震天水花让他默然。几乎没有太多犹豫,他便慨然应允,起身拱手:“若能习得新学,重振水师,驱逐鞑虏,张某愿为学生!只望不负这三千弟兄的热血。”
他的声音坚定,眼角微湿。这位声名显赫的水师统帅,同样换上了学员的服装,走进了武昌军官学校。
校舍内,他与那些比他年轻许多的军官一起,从头学习新的海军战术、火炮运用和近代军事指挥。
课堂中,他伏案笔记,时而蹙眉思索;实训练习,他亲操炮位,汗水浸透衣衫,却从不言累。同窗见他勤勉,渐生敬意,他则笑言:“老朽也当从头学起,只为华夏重光。”
就在李过、张煌言入学后不久,又一个震撼的消息传来:李定国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