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内侍奏征东大将军曹休入宫问安。
丕召入谓言:休等皆国家柱石之臣也,若能同心辅丕之子,丕死亦瞑目矣!言讫,堕泪而薨。
时年四十岁,在位七年。
三、一纸免“大患”
曹真、陈群、司马懿、曹休等,一面举哀,一面拥立曹睿为大魏皇帝,谥父丕为文皇帝,谥母甄氏为文昭皇后。
封钟繇为太傅,曹真为大将军,曹休为大司马,华歆为太尉,王朗为司徒,陈群为司
空,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其余文武官僚,各各封赠,大赦天下。
雍、凉二州缺人守把,司马懿上表乞守西凉等处,曹睿从之,遂封懿提督雍、凉等处兵马。
领诏去讫,有细作飞报入川。
诸葛亮大惊言:司马懿深有谋略,必为蜀中之大患,不如先起兵伐之(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参军马谡言:今亮平南方回,军马疲敝,只宜存恤,谡有一计,使司马懿自死于曹睿之手,未知亮钧意允否?
诸葛亮问是何计,马谡言:密遣人往洛阳、邺郡等处,布散流言,道懿欲反,更作司马懿告示天下榜文,遍贴诸处,使曹睿心疑,必然杀懿也。(君臣不和,必有内变)
诸葛亮从之,即遣人密行此计去了。
邺城门上,忽一日见贴下告示一道,守门者揭了,来奏曹睿。
睿观之,其文言:
骠骑大将军总领雍、凉等处兵马事司马懿,谨以信义布告天下:昔太祖武皇帝,创立基
业,本欲立陈思王子建为社稷主;不幸奸谗交集,岁久潜龙。皇孙曹睿,素无德行,妄自居
尊,有负太祖之遗意。今吾应天顺人,克日兴师,以慰万民之望。告示到日,各宜归命新君。如不顺者,当灭九族!先此告闻,想宜知悉。
曹睿览毕,大惊失色(一纸空文,威力如此之巨乎?),急问群臣。
太尉华歆奏言:司马懿上表乞守雍、凉,正为此也,先时太祖武皇帝尝谓臣言: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今日反情已萌,可速诛之(国家大事,岂可因只言片语而决之!)。
王朗奏言:司马懿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必为祸(人才重用为上,不能为所用,除之不迟也!)。
睿乃降旨,欲兴兵御驾亲征(老臣装傻,新帝稚嫩,曹魏如何长久?)。
大将军曹真奏言:不可,文皇帝托孤于真等数人,是知司马仲达无异志也。今事未知真假,遽尔加兵,乃逼之反耳。或者蜀、吴奸细行反间之计,使魏君臣自乱,蜀、吴却乘虚而击,未可知也,睿幸察之。(有血缘关系的才是亲人!此处得之!)
睿问:司马懿若果谋反,将奈何?(如此不信司马懿乎?)
真言:如睿心疑,可仿汉高伪游云梦之计(汉初韩信因为功大被封为楚王,由于韩信势力过大招致汉高祖刘邦的猜忌,刘邦假装去云梦泽游玩,趁韩信迎接的时候将韩信擒下,最后把韩信软禁贬为淮阴侯。)。御驾幸安邑,司马懿必然来迎;观司马懿动静,就车前擒之,可也。
睿从之,遂命曹真监国,亲自领御林军十万,径到安邑。
司马懿不知睿故,欲令天子知懿威严,乃整兵马,率甲士数万来迎(兵对兵,将对将!束手就擒,愚不可及!)。
近臣奏言:司马懿果率兵十余万,前来抗拒,实有反心矣。(近臣与权臣死敌耶?)
睿慌命曹休先领兵迎之,司马懿见兵马前来,只疑车驾亲至,伏道而迎(行动比语言更有说服力!)。
曹休出问:仲达受丕托孤之重,何故反耶?
懿大惊失色,汗流遍体,乃问其故,休备言前事。
懿言:此吴、蜀奸细反间之计,欲使魏君臣自相残害,吴、蜀却乘虚而袭,懿当自见睿辨之。
遂急退了军马,至睿车前俯伏泣奏言:懿受丕托孤之重,安敢有异心?必是吴、蜀之奸计,懿请提一旅之师,先破蜀,后伐吴,报丕与睿,以明懿心。
睿疑虑未决,华歆奏言:不可付之兵权,可即罢归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