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当年武林小说盛行,我们编辑部收到的各类武打小说有几米厚。
我的责任是从中挑选最优秀的稿子交主编审。
我是一名建筑工人,八十年代的建筑工人文化程度普遍比较低,我们的班长除了会写自己的名字,其它一字不识。
我的文化程度也不高,奇怪的是,我走进编辑部却一点也不慌,而是非常的沉着,融入其中,没有任何胆怯。
因为文字对我来说,就是亲人,天天打交道的亲人。
我非常熟悉,自然胜任此工作。
我记得,我在编《武林小说报》的时候,对一个作家编的故事很不满意,自己动手在校样上改来改去。
报社的吴主编很不满意地说,定稿的小说不要随意改动,你主要把错别字挑出来。
他说的是对的。
当年报纸排版是人工,所有的字体需人工从字盒里挑出来,再人工排板。
你大幅度改动,必然会拆板重排,费时费力,不划算。
再说吧,有些情节可有可无,无伤大局。
其实,书看多了,心里就会有一些比较。
比如一些名著,我买了许多,读下去之后,我发现读得很痛苦。
我非常不喜欢欧式句子,一句好好的话,写得特别的拗口,大段大段沉闷的描述,让人彻底崩溃。
为什么要这样?
为什么不能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呢?
国内出版的书,买了十本,有六本完全不可读,三本可读可不读,最多只有一本可以读下去。
看了这些书,我不由士气大振。
这样的书,我也可以写呀,并且可以写得比他们的还好,至少我写的小说不会让读者感到不快。
不论大人小孩,我的小说都可以读下去。
我一直按照这个原则写下去,结果我写的小说人人都说好看。
书毕竟是用来读的,一定要让人从中产生愉悦感,我始终感到这是作家们必须遵守的规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