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士族子弟对下层百姓生命价值的极端漠视。
『正是此理!』另一人也接口道,『昔日先祖避祸,亦曾弃卒保车,方得保全琅琊王氏一脉清流。如今情势,何其相似?城外若有流民骚动,或曹军、蔡氏残部袭扰,便令部曲首领陈忠率其部死守庄园。一则拖延贼势,二则显我王氏忠义。我等只需紧闭坞堡,凭此高墙深池,静待尘埃落定即可。』
每个人似乎都认同『弃卒』,并且觉得理所应当。
这种将或个人或群体的冷酷选择,伪装成一种自然规律,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遮羞布下,巧妙地将决策者的责任摘除,仿佛牺牲是『命运』而非『选择』。
毕竟当下说这话的士族子弟,往往站在安全的高地,享受着时代提供的保护或红利,却对承受代价者指指点点。他们感受不到『卒』的痛苦和绝望,其言论充满了无知、傲慢和残忍的优越感。
王弘轻笑一声,带着点文人的天真,『正是如此……骠骑军破城在即,届时我王氏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非更显识时务?』
亭中响起一片矜持的附和声。
王弘嘴角微翘,似乎很满意自己『识大体』、『有决断』的言论得到共鸣。他目光掠过亭外雨幕,望向远处庄园的围墙,那里有家兵值守,身影在雨中显得模糊而渺小。
在他眼中,那些家丁私兵部曲,不过是一道道会移动的屏障,与这亭台楼阁、翠竹假山并无本质区别,都是王氏门楣的附属品。
不用提及,不用说明,不用强调,不用重复。
卒子随时都可为大局牺牲,也应该去牺牲。
然而,王弘等人从来没去考虑过,如果认定牺牲是『难免的』,『弃卒』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就会失去反思和改进的动力。也就自然不会去追问,去反思,去一遍遍的扪心自问,『为什么是这些人被牺牲?』
『是否有更好的方案?』
『制度框架是否有什么缺陷?』
『……』
此时,坞堡侧门外一处简陋的营房里,气氛却凝重得如同灌了铅一般。
陈忠身披半旧的皮甲,沉默地擦拭着一柄环首刀。刀刃映着他粗糙的脸颊和紧抿的嘴唇。
营房内,或坐或立着数十名部曲,大多是跟随他父亲,甚至祖父就为王家效力的老卒子弟。他们脸上有对即将来临战事的恐惧,但更多的是一种习惯性的麻木和对陈忠命令的服从。
坞堡管家王福撑着伞,小跑着进来,雨水溅湿了他的袍角,如同血色从地上晕染到了他脚上。他避开众人的目光,径直走到陈忠面前,递上一枚竹符,声音压得很低,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尴尬:『忠哥儿……主家的意思……城外几处要紧的庄子,尤其是靠近官道的那两处,就……就托付给你了。务必……务必守住,为主家争取时间。堡内……堡内会紧闭门户,静观其变,也会设法向……向朝廷求援。』
王福的话说得含糊,但意思再明白不过。
死守,拖延,为坞堡里的主人们争取固守待援,或是待变的时间。
至于援兵何时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