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好……”周围啊起应喝声。
“多谢多谢……”
一旁的公孙策虽摸不透包拯的心思,却还是带头投了一文钱。
有他开头,众人纷纷效仿,月瑶与李莲花也各掏了一文钱放入水中。
包拯见这二人容貌气质皆非寻常,不由多瞧了两眼,月瑶与李莲花却不甚在意——他们早已习惯这般注目。
此时两人心中已然明了:若谁的铜钱浮出油花,那便多半是偷钱之人了。
轮到那男子时,包拯见他没动,遂说道“这位老兄,难道你不想洗脱嫌疑了吗?”
男子为难,虽不懂其中门道,却感觉不妙,但又因方才包拯替自己开脱,又这么多人看着不好推辞,无奈只能摸出一文钱丢进水里。
铜钱刚入水,包拯便大声道:“案犯配种猪说了,这个赃款呢,就在这——!”包拯抓住男子的手臂举了起来。
男子顿时慌了:“你说什么鬼话呀?猪还能说话吗?当我是傻子不成!”
“猪自然不能说话,可这钱却能说话。”包拯从容应对。
见男子仍想抵赖,他便向众人解释:“这位卖油饼的老伯,每日用沾油的手收钱找钱,失窃的钱上定有油渍。可是方才大家投入的钱,唯有你的钱浮起了油花——这钱,不是你偷的又是谁偷的?”
人赃俱获,男子再无抵赖的余地。
李莲花暗自思忖:幸好围观的人里没有刚买过油条的,否则倒难分辨了。
“老伯,这个钱还给你!”包拯说着,从男子身上拿过钱袋递给老伯。
“谢谢谢谢……没想到你比我们的县太爷还聪明呢!”
“没有没有……”包拯可不敢跟县令比,连连摆手。
围观群众见包拯用这般巧妙的法子破了案,顿时响起一片鼓掌叫好声。
月瑶与李莲花也点头称赞——单是让那男子心甘情愿捐钱的铺垫,便足见他早已胸有成竹,既让偷钱者无从辩驳,又让众人因好奇主动配合,心思着实缜密。
“你这少年,将来定能做个好官!”有人高声道,众人纷纷附和,又问起他的名字。
包拯坦然行了个学子礼,朗声道:“在下,包拯!”
人群散去后,包拯走到公孙策身边,拱手道:“公孙策,刚才多谢你了。”
公孙策与包拯同为庐州学院的学子,素来将他视为对手,见他用这般“旁门左道”破案,忍不住嗤道:“你这点小聪明也未必能登上大雅之堂吧?”
包拯却坦诚地说道“可是,我只想帮个忙而已呀!没有别的想法。”
“我们都是读书人,不是猴耍把戏。如果他日考取功名位列朝臣,到时这些小事就会成为笑柄,那可有失身份了!”说罢,公孙策生气地走了,其他学子也跟着走了。
“哎——这怎么说猴耍把戏呢?办案不一定要打打杀杀的嘛!”包拯对着他的背影说道。
月瑶与李莲花在一旁听着,对他的话颇为认同——这般行事风格,倒与自己有些相似。只是他和公孙策此时好像有些不睦呀!
待公孙策的身影消失在街角,月瑶与李莲花方才缓步上前。
李莲花微微颔首,语气温和:“包公子方才断案,心思巧妙,真是好手段,在下佩服!”
月瑶亦浅一笑,补充道:“以审猪为名,引真凶自露马脚,实在高明。”
包拯见二人气度不凡,言语间透着真诚,忙拱手回礼:“二位过誉了。不过是些小聪明,能帮老汉寻回钱财,便不算白费功夫。”
他目光落在两人身上,虽觉面生,却隐约觉得这二人绝非寻常路人,尤其是那份从容淡定的气质。
李莲花似看穿他的心思,轻声道:“在下李莲花,这是内子月瑶。我们夫妻二人四处游历,今日初到此地,恰巧撞见包公子断案,也算有缘。”
包拯闻言,心中一动。他虽久在学院,却也听过江湖上的一些传闻,只是一时想不起这“李莲花”的名号。
李莲花笑了笑,只道:“你可曾听闻‘逍遥侯’所献粮种之事?”
“逍遥侯?”包拯恍然大悟,再次看向李莲花时,语气中满是敬佩,“自然听闻!那位大人心系苍生,仅凭这粮种,便是天大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