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太平军可以硬抗一个边镇的地步。
听完几人的话之后,杨明昭赞同的说道:「那接下来我们就开始整顿内部。」
「首先将松潘府和龙安府之地各级衙门搭建起来,开始清丈田亩,给百姓们分田!」
「然后整训太平军,就先太平军分为五个营吧,前后左右中五营,一边训练,一边改编,一边驻守在各地!」
「最后咱们是不是要重新制定一下中央衙门的组织架构?」
他的太平军现在就是一个草台班子,官职之类的都是按照大荣的官职设立的,知府丶知州丶知县丶同知丶县丞丶主簿丶吏员等等,都是大荣的那一套,他们只是安排了自己人去担任官职而已。
这些其实都没有问题,只要能保证当官的都是自己人,杨明昭就能对掌控太平军占领的地盘。
但问题是他们中央衙门没有一个完整的组织架构。
李文春是保宁府的知府,李大贵魔下有三千将士负责守卫保宁城,但是却没有一个正式的官职,别人都只是称他将军,可他又是什麽将军?
「公子的意思是?」李大贵问道。
杨明昭笑了笑,说道:「设内阁六部,建都督府,先把框架搭起来,也好能保证咱们的小朝廷能够正常的运转!」
虽然现在他们只是占据了四府之地,但是也该设立中央机构了。
不然上下职权不明,归属不明,乱七八糟的,难以统一调配和指挥。
至于内阁六部和都督府,完全就是杨明昭懒得费劲,直接将大荣朝堂的那套班子搬过来了。
大荣的问题不在于中央机构的组织形式,而在于那些官员不敢任事上。
简单来说,就是制度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执行制度的人。
如果杨明昭真的能够登基称帝,他或许需要改变一下中央朝廷的组织架构,
但他现在就占了四府之地,没必要那麽麻烦,只需要有个中央小朝廷就行,至于其他,以后可以慢慢调整。
「公子说的很对,我们确实需要一套完整的中枢机构,不过老朽不建议使用内阁六部和都督府的名号,这要是传出去,太过引人注目了。」
「不如就按照三司衙门的规制建立一个小朝廷吧。」
李文春提议道。
内阁六部丶六科五寺丶都督府等等,这都是皇朝才有的组织架构,他们现在使用这些官衙名称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引来朝廷的警惕。
现在巴蜀的局势就是四路叛军蚕食巴蜀,朝廷对于四路叛军的态度都是一样的,可一旦他们用了内阁六部的官衙名称,那朝廷会将他们视为头号大敌。
所以这些名号是不能乱用的,甚至杨明昭现在都不能称王。
杨明昭有个太平王的名号,但这个名号更像是贼寇的名号,而非真正的王号「嗯,那就按照三司衙门的规制来组建中枢!」
「布政使司负责民政,我亲自担任布政使,李大人丶齐大人和马岩为参政,
下设房科,负责执行具体政令!」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