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的本质,就是欺诈。
刻印于史塔特金币之上的术式,是由哈特雷斯亲手构筑的奇迹之作。
那不是粗粝的实用魔术,而是一种近乎宗教仪式般的艺术结晶。
术式的庞大结构与黄金的永恒属性相辅相成,彼此嵌合、彼此稳固,形成一座闭合而完美的循环体系。
若从正面切入,几乎无懈可击。
……但却不是没有漏洞。
哈特雷斯选择“黄金”作为媒介,构筑出形式极其纯粹的“信仰形态”。
他以这份形态为载体,将术式指向唯一的目标——那位英灵,伪装者。
正是那位被虚构为伊斯坎达尔替身的存在。
结合哈特雷斯迄今为止的行为推演,可以推断出他术式的最终目标——
借由灵基再临与信仰叠加的双重引导,将那位英灵升华为神灵。
这便是哈特雷斯的“造神计划”。
……而真正的薄弱之处,便藏在这堂皇的目标之中。
那位英灵,至今仍未成为神明。
术式,尚在进行中。神化,仍属未完成的未来时。
未来之王终究也只存在于未来。
哪怕金币本身被称作“伊斯坎达尔的金币”。
哪怕它在历史上确实承载了连接东西方世界、承载信仰与权力流通的意义——
哪怕它天生便倾向于“伊斯坎达尔”的象征性召唤。
但——那只是倾向,而非注定。
术式的箭头虽然已瞄准目标,可那根弓弦,还未松动。
这便是欺诈的破口。
哈特雷斯让金币“信仰”那位伪装者。
那么间桐池就要反过来,欺骗金币——让它“相信”自己才是神明的化身。
不是破坏术式,不是夺取操控权,
而是伪装术式指向的“神性坐标”。
让金币自己改写目标,让信仰自行转向。
让这纯粹的“信”产生偏差,从而牵动整套术式发生错觉性崩塌。
就像是信众认错了神像——
一旦祈祷的方向错了,神明就不再显灵。
术式的崇高性便会在无声中崩解,成为没有灵魂的躯壳。
而这,便是间桐池要做的事:
欺骗术式,欺骗媒介,欺骗信仰本身。
在术式尚未完成之际,抢先一步让信仰滑出原定轨道——
不是毁灭,而是诱导。
不是正面冲击,而是从符号本身引发歧义。
魔术的欺诈性,从来不是谎言,而是诱使“现实自证谬误”。
既然破局的角度已然确立,
接下来便是验证这种欺诈的可行性。
第一步——必须明确那位伪装者的现况。
在哈特雷斯术式的辅助下,对方当前的状态应为“半神”。
当然,这并非传统意义上那种拥有神灵血统与部分神性的混血神裔,
而是——字面意义上的“半个神灵”。
一种尚未被天命承认、却已经通过仪式完成自我升华一半的存在。
站在神灵门槛之前的最后一步,
介于凡人与神之间的边界模糊地带。
可以推断,对方已经掌握了一种权能。
而哈特雷斯所设下的庞大术式,
正是为了不断补全那份权能,使其具备神格的闭环结构。
也就是说——
伪装者本身正在被“完成”为一个完整的神灵概念。
尚未“封神”,却也不再是凡人。
……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想要从这种权能构筑过程的中途将术式诱骗出轨,
所需要的神性水平,至少得达到可以“混淆目标”的程度。
但这也并非无法实现。
——间桐池自己的底蕴,从未是凡俗之流。
他的魔术路数向来不循正统,不依神代,不崇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