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草原腹地后,补给成了最大的难题。虽然朝廷早就派人提前与沿途归附部落约定了补给点,但当大军抵达第一处补给点时,却发现该部落早已人去楼空,只留下被烧毁的帐篷与散落的牛羊骸骨。
原来,是这处补给点的草原游牧部落担心他们会被三万宋军给祸害了,才提前迁徙到别的地方。
——三万大军所过之处,人吃马嚼的,消耗肯定大,加上大宋西军的口碑一向不好,出了这样的事,也正常。
见此,童贯和岳飞下令,减少粮食供给,派草原游骑兵去打听附近的游牧部落。
之前那个游牧部落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们是迁移了,可是却没有迁移太远,关键,他们还被童贯和岳飞派出去的草原游骑兵给找到了。
没什麽可说的,童贯当机立断,以这支草原游牧部落不服从朝廷管控和出尔反尔为由,派大军劫掠了他们一半的粮食和牲畜对大军进行补给。
等到大军进入沙漠,炽热的骄阳如熔金般倾泻而下,将黄沙烤得滚烫,每一步踏出都扬起细碎的沙粒,在空气中弥漫成一片朦胧的金色雾霭。
沙漠中,昼夜温差极大,白天酷热难耐,夜晚却又寒冷刺骨。宋军将士们身着经过改良的棉甲与呢子大氅,在这极端的气温变化中艰难前行。战马也显得疲惫不堪,双层蹄铁在松软的沙地上难以着力,每走一步都显得吃力万分,加装的麻布护鼻在风沙的侵袭下,渐渐变得破旧不堪,但仍顽强地保护着马匹的鼻腔。
水源的问题愈发严峻起来。尽管在进入沙漠之前,宋军在草原上补充了足够的淡水,可在这广袤无垠的沙漠中,水源仿佛消失了一般,难觅踪迹。大水囊里的水在不断地消耗,将士们的嘴唇乾裂起皮,喉咙像被火灼烧一般乾渴。
童贯和岳飞心急如焚,他们深知,若再找不到水源,这支三万人的大军恐怕就要困死在这沙漠之中。
万幸,萧塔不烟家族的人确实熟悉这片区域,在他们的带领下,大军找到了一处地下暗河,最终有惊无险地穿过了这片沙漠。
当可敦城的轮廓出现在地平线上时,三万人马早已不复出发时的整齐。将士们衣衫褴褛,脸上布满风沙留下的痕迹,甚至有人脚上的靴子早已磨破,鲜血浸透了绑腿。
童贯望着远处的可敦城,长长舒了一口气,心中悬着的巨石终于落地。
岳飞则下令队伍就地休整,检查装备,补充水源,为即将到来的夺马之战做好最后的准备。
可敦城为夯土版筑而成,呈方形结构,周长约四千米。城基宽三十五米,顶部宽四米五,高两到四米,坚实厚重,能有效抵御外敌进攻。
东丶南丶西面有城门,城门大约十米宽,上有了望口,便于观察城外敌情。部分城门附近还设有瓮城,如东南角发现边长三十米的方形瓮城遗迹,可对攻城敌军形成夹击之势。
北墙丶南墙各有六个马面,东墙丶西墙各有十个马面,城的四角各有一个角楼。马面间距适中,可让守军从侧面攻击攻城敌军,角楼则进一步增强了城墙拐角处的防御能力。
城壕宽十到十五米,深两到三米,与周边自然河道连通,形成立体防御网络,不仅能阻挡敌军接近城墙,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迟滞敌军的攻城器械。
如果是正常攻打,没有携带攻城器械的宋军,还真不好攻打下这座城池。
好在,岳飞建议童贯,趁辽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