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赵俣十几年的布局
…
洪武十六年春,赵樘和赵开各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自明州港拔锚起航,前往皇子大陆为大宋丶为赵氏去开疆拓土。
前队,也就是赵樘的船队,以「苏州」号宝船为旗舰。
后队,也就是赵开的船队,以「杭州」号宝船为旗舰。
两支船队相隔三十里,各领三百馀艘海船。其中宝船六艘居中,粮船丶工匠船丶民夫船分两侧成雁阵,一万在南方招募的水性好的将士分驻在各船甲板上,雄赳赳丶气昂昂。
明州是市舶司所在地,港口有成熟的仓储设施,经过这麽多年的改造和建设,可支撑十万人规模船队的初始补给。
两支船队出发前,在明州港储备了足够的粮食丶淡水丶桐油(修船用)以及航行所需的所有工具等。
另外,船舱中装满了农具丶兵甲丶机械丶各种各样的粮食瓜果蔬菜的种子,以及满足耐储存丶维生素C含量高丶重量轻丶不易腐坏等特点的瓜果蔬菜(像柑橘类水果,根茎类蔬菜),用以预防败血症。
两支船队出港时,风自东南来,帆樯如林,将海面切割成明暗两色,沿岸的会稽山渐成淡影。
甲板上第一次出海的赵樘和赵开扶着船舷,见识到如此辽阔的海面,昨日还清晰的岸线已缩成一线,唯有咸湿的风裹着海腥味扑面而来,让惯于陆地行军的他们脚步不自觉的发沉。
两支船队行至第七日,船队进入黑水洋。
此处海水深暗如墨,偶有飞鱼掠过船侧,转瞬消失在浪中。
夜间无月时,唯有各船悬起的灯笼在黑暗中连成光带,罗盘指针稳定指向东北,船工依「过洋牵星术」校准方位——甲板上的牵星板与水浮法指南针交替使用,确保不偏离预设航线。
三日后两支船队先后抵达流求。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建设,流求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拥有大几十万常住人口的宝岛。
流求此时已非昔日荒蛮模样。
西岸自淡水溪口至打狗港,连绵百里皆成沃野。赵俣下旨督造的堤堰将溪流引作灌溉渠,渠畔稻田如碧毯铺展,间或有桑麻田与甘蔗园错落,农人多是从东南地区迁来的农户,他们头戴斗笠在田间劳作,田埂上时有驿马疾驰,送递着各屯垦区的收成文书。
沿溪谷而上,可见夯土筑成的屯兵堡,堡墙插着「福建路经略司」的旗帜,堡外市集渐成规模,贩夫走卒用带着闽粤口音的官话叫卖,竹编摊位上摆着瓷器丶丝绸丶玻璃制品丶轻工业品丶各种各样的食物,烟火气已与内地县城无异。
北部淡水港与南部打狗港已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淡水港北岸的造船厂占去半座山坳,巨型木构棚屋连绵数里,棚下架着数十艘正在建造的海船——最长的一艘宝船已近完工,工匠们正用绞车将柚木桅杆竖起来。
港口内泊着十馀艘货船,有的正在卸载从泉州运来的各种各样的货物,有的则装满琉求产的稻米与蔗糖,准备驶往浙江路,码头上的吊车(由水力驱动的简易滑轮装置)吱呀作响,搬运工扛着货箱穿梭,岸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