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正是她在采购工作中深有体会的吗?
\"在坚持计划经济为主的前提下,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老教授的声音抑扬顿挫。
林乔举手提问:\"老师,具体到工厂管理,怎么把握这个'相结合'的度呢?\"
老教授赞许地看了她一眼:\"好问题!比如工厂在完成国家计划后,可以适当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
课后,苏梅好奇地问:\"林乔,你们厂是不是遇到这个问题了?\"
\"是啊。\"林乔点点头,\"我们接了东欧订单,质量要求比内销品高,但工时定额还是按老标准,工人积极性受影响。\"
\"巧了!\"苏梅拍手,\"下周有堂《工业企业管理》,正好讲这个!\"
随着课程深入,林乔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新知识。宏观经济学、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基础...这些对她来说全是新领域,但又有种奇妙的熟悉感——工作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在这里找到了理论解答。
晚上自习时,她常常整理笔记到深夜,把课堂知识与工厂实际结合起来思考。系统虽然不直接帮忙,但那些采购分析技能让她对数字和趋势特别敏感,在学习经济理论时反而成了优势。
一个月后的周末,林乔第一次获准回家探亲。厂里派了车来接她,直接开到周厂长办公室。
\"怎么样,学习还跟得上吗?\"周厂长关切地问。
\"受益匪浅!\"林乔眼睛发亮,\"厂长,我有个想法——咱们厂能不能试行'超额奖励制度'?就是工人完成定额后,超额部分给予一定奖励...\"
她详细解释了从党校学到的\"物质激励\"理论,并结合厂里实际情况设计了具体方案。周厂长越听越感兴趣:\"好主意!不过得先小范围试点...就从你爸的车间开始吧,他威信高,好推行。\"
回到家,林乔把方案又跟父亲讨论了一遍。林建国抽着烟听完,点点头:\"理是这个理。不过奖励多少得仔细算,太多了其他车间眼红,太少了没效果。\"
\"爸说得对。\"林乔认真记下,\"我们可以先拿东欧订单的利润部分作为奖金来源,不影响国家计划...\"
第二天,林乔特意去车间看了看。工人们听说她要搞改革试点,既期待又怀疑。挡车工王大姐直言不讳:\"林科长,不是不信你,但以前也搞过奖励,最后都不了了之...\"
\"这次不一样。\"林乔坚定地说,\"方案经过科学测算,奖金直接从外贸利润出,不碰计划内资金。而且...\"她压低声音,\"我已经请周厂长特批了五十斤花生油作为首次奖励。\"
\"真的?\"王大姐眼睛一亮,\"那敢情好!\"
回到党校,林乔更加用心地学习企业管理课程,每晚都给父亲写信,把新学到的理论转化成具体建议。两周后,父亲回信了,字迹歪歪扭扭但透着兴奋:\"...超额15%,质量还提高了!周厂长说全厂推广...\"
这个好消息让林乔在课堂上差点笑出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竟有如此立竿见影的效果!
随着学习的深入,林乔的视野逐渐从单纯的采购工作扩展到整个工厂管理。她开始思考如何优化生产流程、如何调动工人积极性、如何开拓国际市场...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问题,现在居然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林乔,你进步真快!\"苏梅翻看她的笔记,由衷赞叹,\"这些流程图是你自己想的?\"
\"嗯,结合我们厂实际情况画的。\"林乔有些不好意思,\"可能不太专业...\"
\"才不是!我们局长看了都说好!\"苏梅神秘地说,\"其实...我是偷偷拿给他看的,他说你有实战经验,思路很接地气。\"
学期过半时,党校组织了一场辩论赛,题目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林乔被选为反方主辩,主张\"在计划经济框架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辩论台上,她结合工厂实际,侃侃而谈:\"...我们厂东欧订单的成功证明,在确保国家计划前提下,适当引入市场竞争和质量意识,不仅能创造更多外汇,还能倒逼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
台下掌声雷动。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