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陈群(2 / 3)

可惜刘备未纳其言,最终果然被吕布与袁术夹击而大败,追悔莫及。

这次献策的遗憾,成为陈群人生的转折点。

不久后他被举荐为茂才,却放弃县令之职,随父避难徐州。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攻破徐州擒杀吕布,慧眼识珠的曹操力邀陈群入仕,任司空府西曹掾属,掌管人事任用。

初入曹营的陈群便展现出精准的识人眼光:当有人举荐王模、周逵时,他直言二人品行不端必遭祸败,曹操不听后果然应验;而他举荐的陈矫、戴乾,前者成为曹魏名臣,后者战死沙场,时人无不称赞其知人善任。

如果说识人是陈群的初显之才,那么制度构建则是他留给曹魏最珍贵的遗产。

在曹操执政时期,陈群已深度参与政权建设,历任县令、治书侍御史、丞相府参军等职,其政治理念逐渐成熟。

尤其在\"复肉刑议\"中,他展现出深刻的法治思想:指出汉朝废除肉刑后\"名轻实重\"的弊端,主张对可杀可不杀的犯人施以肉刑,既体现惩戒又保留人力,虽因战乱与争议暂未实施,却为后来的律法改革埋下伏笔。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魏王,陈群迎来了施展抱负的黄金时期。

升任尚书的他,随即上书提出\"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成为曹魏选官体系的核心。

其核心设计包含三大要素:各州郡设中正官专司人才品评,依据家世、德行、才能将人才分为九等,朝廷按品级授予官职。

这一制度既是对东汉察举制腐败弊病的矫正,也是对曹操\"唯才是举\"理念的制度化完善,让曹魏得以快速整合乱世中的人才资源,为政权稳定提供了关键支撑。

曹丕称帝后,陈群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

他先是被晋升为尚书仆射,随后又升任尚书令,并被晋爵为颍乡侯。

这一系列的升迁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肯定,也意味着他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在担任尚书令期间,陈群继续发挥着他的政治才能,深度参与国家治理。

他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政策,为曹魏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初六年(225年),曹丕决定南征孙权。

在这场战争中,陈群兼任总领军,负责指挥水军。

他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率领水军在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战争结束后,陈群因功被升任为镇军大将军、录尚书事,实现了从文官到军政重臣的华丽转身。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重。在临终前,他将陈群与曹真、司马懿等人一同列为托孤重臣,嘱咐他们共同辅佐年幼的曹叡。

这份托孤重任,无疑是对陈群的高度信任,也彰显了他在曹魏政权中的核心地位。

魏明帝曹叡继位后,陈群晋爵颍阴侯,获准开府治事,不久升任司空,位列三公,达到仕途顶峰。

这段时期,他主导了另一项影响深远的事业——编撰《魏律》。

太和三年(229年),陈群与刘劭等人以汉律为基础,制定《新律》十八篇及各类法令百余篇。

这部律法的开创性意义在于首次将\"八议\"(对亲、故、贤、能等八种人的减免刑罚制度)写入律文,奠定了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的法律传统,此后历代律法均沿用这一原则。

作为三朝元老,陈群从未因位高权重而懈怠,反而以\"直言敢谏\"成为曹魏政治的\"良心\"。

魏明帝继位之初,他便上疏劝谏\"推崇教化,体恤百姓,杜绝朋党\",为新君确立治国方向。

太和四年(230年),大司马曹真上表伐蜀,陈群两度上疏反对:先指出斜谷地势险峻、粮草难继,后列举子午道进兵的军费压力,曹叡虽认可其意见,曹真却强行出兵,最终因大雨无功而返,印证了陈群的预判。

青龙年间,曹叡大兴土木修筑宫殿,耽误农时,陈群的劝谏更为恳切。

他在奏疏中直击要害:\"吴蜀未灭,百姓流离,将士劳苦,宜劝农备战,不宜劳民伤财。\"

在曹叡拒绝后,他再次上疏,反复陈说\"宫殿之费,非今日之急\",最终促使明帝减少了工程规模。

这种\"屡谏

最新小说: 大周:帝国之王霸天下 修仙界最沙雕的女魔头,竟是我 暴君登基横扫九州 女帝:别闹,朕怀孕了! 那些年我磨砺过的主角们 人在贞观,科学破案 你管这叫恋爱选项? 寒门状元 第一权臣 大明,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