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叛乱,稳定内部秩序,再集中力量抵御蜀汉的威胁。
黄初三年(222年),治元多、卢水等羌胡部落联合起来,聚众数万发动大规模叛乱,他们不仅攻占了凉州的多个城镇,还杀害了曹魏的地方官员,气焰极为嚣张。
曹真得知消息后,立即率领大军出征。为了应对羌胡骑兵的机动性,曹真将大军分为三路:一路由自己亲自统领,作为主力部队正面推进;
一路由将领费曜率领,绕道羌胡军队的后方,切断其退路;
另一路由将领郭淮率领,负责保护粮草运输,并随时准备支援主力部队。
战役打响后,曹真率领主力部队与羌胡军队在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展开正面交锋。
羌胡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多为乌合之众,缺乏统一的指挥与严密的阵型。
曹真利用这一弱点,命令曹军摆出“方阵”,以弓弩手在前,长戟兵在后,稳步推进,同时派遣骑兵分队从两翼迂回,攻击羌胡军队的侧翼。
羌胡军队在曹军的严密阵型面前,多次冲锋均被击退,士气逐渐低落。
此时,费曜率领的部队也成功绕到羌胡军队后方,发起突袭,羌胡军队腹背受敌,瞬间陷入混乱。
曹真见状,立即下令全军发起总攻,曹军将士奋勇杀敌,羌胡军队溃不成军,纷纷四散逃窜。
此役,曹真斩杀羌胡首领治元多等多人,俘虏士兵数千人,缴获牛羊等牲畜数十万头,彻底平定了西北的羌胡叛乱。
战后,曹丕接到捷报,大喜过望,亲自下诏褒奖曹真:“君以智勇,平定西陲,百姓获安,边境无虞,功莫大焉!”
随后,曹丕封曹真为“东乡侯”,增加其食邑至二千户,并将凉州的部分军政权力也交由曹真掌控,让他成为曹魏西北边境名副其实的“最高统治者”。
平定羌胡叛乱后,曹真开始将重心转向抵御蜀汉。
此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正积极筹备北伐,试图夺取关中地区,恢复汉室。
太和元年(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正式爆发——他派遣马谡率领大军镇守街亭(今甘肃秦安东北),作为蜀军的前进基地,同时派遣赵云率领一支偏师进攻箕谷(今陕西宝鸡东南),牵制曹军兵力,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进攻祁山(今甘肃礼县东)。
蜀汉的突然北伐,让曹魏朝廷大为震动——当时曹魏的主力部队多集中在东南方向抵御东吴,西北边境兵力相对薄弱,诸葛亮的北伐军很快便占领了祁山周边的多个郡县,关中地区人心惶惶。
魏明帝曹叡得知消息后,立即任命曹真为“大将军”,统领关中诸军抵御蜀军,同时亲自前往长安督战,稳定军心。
曹真接到任命后,迅速赶到关中,他并未因蜀军的攻势凶猛而慌乱,而是冷静分析战局:诸葛亮的北伐军虽势如破竹,但街亭是蜀军的“咽喉之地”——一旦街亭失守,蜀军的粮道与退路将被切断,北伐军必不战自溃;而赵云率领的偏师,虽然兵力较弱,但意在牵制曹军,若不及时击退,也会影响主力部队的部署。
基于这一判断,曹真制定了“两路出击”的战术:一方面命名将张合率领五万大军,火速前往街亭,进攻马谡;另一方面,自己亲自率领三万大军,前往箕谷,抵御赵云。
张合果然不负众望——他率军抵达街亭后,发现马谡将军队驻扎在山上,犯了“舍水上山”的军事大忌,立即下令切断蜀军的水源,随后率军猛攻。
蜀军因缺水而士气低落,很快便溃不成军,马谡被迫弃军而逃,街亭被曹军攻占。
与此同时,曹真在箕谷也与赵云展开激战。
赵云虽然是蜀汉名将,但兵力远逊于曹军,且曹真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断绝了蜀军的粮草补给,赵云深知难以支撑,只得率领部队撤退。
街亭与箕谷的战败,让诸葛亮的北伐计划彻底破产,他被迫率领主力部队撤回汉中,第一次北伐以曹魏胜利告终。
战后,曹叡对曹真的表现极为满意,将其晋升为“大司马”——这是曹魏政权的最高军事官职,地位仅次于皇帝,曹真也因此成为曹魏军队的最高统帅。
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发动第二次北伐,此次他将进攻目标锁定为陈仓(今陕西宝鸡东)。
陈仓是关中通往汉中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