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曲小说 > 历史军事 > 中国古代名人传 > 第300章 司马师

第300章 司马师(2 / 5)

号人物”,其地位仅次于司马懿。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虽仍是司马氏的核心,但年事已高(时年70岁),许多具体的政务与军事事务,开始交由司马师处理。

司马师也借此机会,进一步巩固权力:他提拔忠于司马氏的官员,替换曹魏宗室在地方与军中的势力;同时,他注重收拢民心,减轻赋税,修复水利,通过一系列惠民政策,改变了司马氏“权臣专权”的负面形象,为司马氏代魏积累了民意基础。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司马师以长子身份,正式继承父亲的权力,担任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总揽朝政。

此时的曹魏政权,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曹魏宗室对司马氏的专权早已不满,地方将领中也有不少人忠于曹魏,试图推翻司马氏的统治;而朝中老臣虽不敢公开反对,但对司马师的“年轻掌权”(时年43岁)仍存疑虑。

面对这样的局面,司马师展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政治手腕与铁血魄力,通过“稳定中枢”与“平定叛乱”,牢牢掌控了政权。

司马师掌权后,首先做的便是“稳定人心”。

他延续了司马懿时期的“宽政”政策,对朝中官员“恩威并施”:对于忠于司马氏的老臣,如蒋济、王凌等人,他予以重用,保留其爵位与权力;对于持中立态度的官员,他不加逼迫,允许其“各司其职”;而对于暗中反对司马氏的曹魏宗室与官员,他则采取“隐忍观察”的策略,不轻易动手,避免激化矛盾。

同时,司马师注重“制度改革”,以提升行政效率。

他简化了曹魏后期繁琐的官僚制度,裁撤冗余官员,选拔有才能的寒门子弟入朝为官,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这一举措,不仅得到了寒门子弟的支持,也削弱了曹魏宗室与旧贵族的势力,进一步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基础。

此外,司马师还十分重视“舆论引导”。

他提倡“尊儒重教”,修复因战乱受损的太学,鼓励学者着书立说,通过宣扬“忠君爱国”的思想(此处的“君”虽为魏帝,实则为司马氏掌控下的政权),营造稳定的社会氛围。

同时,他严禁官员“结党营私”,对贪腐官员严惩不贷,树立了“清正廉明”的执政形象。

司马师掌权后,面临的第一次重大挑战,便是嘉平三年(251年)的王凌之乱。

王凌是曹魏的老臣,曾任司空、太尉,与司马懿同辈,素来忠于曹魏,对司马氏专权极为不满。

他认为魏帝曹芳年幼,被司马氏控制,于是暗中联合外甥令狐愚(兖州刺史),计划拥立楚王曹彪(曹操之子)为帝,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另立朝廷,与司马师掌控的洛阳政权对抗。

王凌的计划起初十分隐秘,但很快被司马师察觉。

此时,司马懿刚去世不久,司马师若立即出兵平叛,可能会引发朝中动荡;但若放任不管,王凌的势力将进一步扩大。

面对两难局面,司马师选择了“先稳后打”的策略:他首先以“加官进爵”的名义,任命王凌为太尉,麻痹对方,使其放松警惕;同时,他暗中调遣荆州刺史胡遵、豫州刺史诸葛诞等人,领兵向寿春方向集结,形成包围之势。

嘉平三年四月,王凌见时机成熟,决定起兵反叛,却发现自己已被司马师的军队包围。

此时的王凌,既无兵力优势,也无民心支持,深知大势已去,最终选择投降。

司马师并未对王凌施以极刑,而是将其押往洛阳,途中王凌自杀。

不过,为了震慑其他反对势力,司马师仍下令将王凌、令狐愚“夷三族”,并赐死楚王曹彪,同时将曹魏宗室诸王全部迁往邺城(今河北临漳),派人严加看管,彻底消除了曹魏宗室的反抗可能。

王凌之乱的平定,不仅巩固了司马师的权力,更向天下宣告了司马氏“不容反叛”的决心。

此后,朝中与地方的反对势力虽仍有不满,但大多不敢再公开与司马氏对抗,司马师的统治地位进一步稳固。

正元元年(254年),司马师迎来了掌权后的又一次重大考验——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密谋,试图剥夺司马师的权力,恢复曹魏宗室的统治。

李丰等人是曹魏旧臣的代表,夏侯玄更是司马

最新小说: 暴君登基横扫九州 修仙界最沙雕的女魔头,竟是我 闪婚成宠:全能娇妻杀疯了! 大周:帝国之王霸天下 人在贞观,科学破案 中年离婚,我嫁豪门红遍全网 第一权臣 禁宫 bl 大明,我来了! 攻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