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光景,一切都在往好里走。
院里那两个小家伙,姜钦、姜锦,也快满八岁了。
水磨功夫下,骨架拔起来了些,已然精满气足,只差心境上那点火候。
这事急不得,但也难不倒。
有刘家丹药温养着,有老屋后那片幻草静着心,再磨上些时日,心火自能熄个干净。
便在这当口,姜家盼了许久的信,终于落在了门口的青石阶上。
这一回,是姜亮从凉州城里发来的。
纸张干净,字迹也沉稳了许多,再无旧时仓促,墨迹里都透着一股沙场上磨出来的静气。
信上说,发羌诸部已尽数拔去,边境算是暂得清宁。
只那烧当部,前脚称臣叩首,后脚就翻脸不认人。
这回朝廷动了真格,怕是要趁着战势未冷,一鼓作气把那瘤子挖净,省得来年又长出苗来。
只要这仗能顺,凉州该有几年的太平光景。
这自然是天大的好消息。
但最教柳秀莲上心的,却是信末提的一桩闲事。
姜亮说,他前些日子与一位随军的天师道高功叙旧,竟听到了大儿姜锋的风声。
说那小子在鹤鸣山修道,倒也不只埋头炼气,这些年在山上,竟有了心仪之人。
两情相悦,山中人尽皆知,连守丹房的老道都晓得了。
算算年纪,姜锋也快十六了,是到了该谈婚论嫁的时候。
姜亮在信中写得稳妥,说待战事彻底了结,便亲自去鹤鸣山走一趟,问清那女子的底细。
若家世清白,性情也端,便把这门亲事定下,也算为姜家添一喜。
这封信,便是为此特意写的,说是“先给爹娘透个气儿”。
柳秀莲看罢,信纸还未放下,眼已笑得眯成了一条缝,嘴里颠来倒去,就剩一个“好”字。
念着念着,眼光便望向院门,仿佛那个还未谋面的孙媳妇,已笑盈盈地立在了那儿。
儿孙渐次安稳,个个有了出息、有了着落,比什么都叫她欢喜。
姜义端着茶盏,看她那副模样,嘴角也噙着笑,神色却淡。
这小子,人家的根底还没摸清,就想着把亲事定下,还是那股少年气。
西海龙宫……
他心头掠过这四个字,端茶的手微微一顿。
这门亲,怕是没信里写的那么好结。
不过,他偏头看了看身旁的婆娘,还在拿帕子偷偷抹着眼角笑,嘴里念叨着“孙媳妇”“好日子”。
再望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