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武器,用堤坝、河道、水闸,战术目标是什么,是挡、排、引,一清二楚。
这不仅是一个命令,更是一场深入浅出的教学,让在座的同志们真正理解了接下来要做的每一件事的意义所在……
他略微停顿,让这个宏伟的目标在与会者心中激起回响,然后话锋一转,变得更加具体和务实,沉稳中又带着一种穿透时空的力量:
“所以,我们的目标绝不仅仅是把盐碱地变没!”
陈朝阳斩钉截铁,
“我们的目标,是要在这片被判定为‘不毛之地’上,构建一个新的、充满活力的农业生态系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77章啥叫因地制宜(第2/2页)
让水里有鱼,田里有稻,地上有棉,林中有鸟,村里有余粮,口袋有余钱!”
“要实现这个目标,光靠挖河修闸是远远不够的。那只是为我们的事业搭起了一个‘骨架’。
我们必须要有‘血肉’,要让这个系统活起来,转起来!”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语气沉稳:
“因此,我在这里正式提出我们治碱工作的一个核心指导原则——要对‘林、田、水、路、村’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水’是命脉,是前提,我们刚才已经重点讲了。”
“‘田’是基础,是目标,我们要根据水情和土质,宜粮则粮,宜棉则棉,宜草则牧。”
“‘林’是屏障,是保障!”
他着重强调了这个常常被忽视的环节,“我们要在河道旁、海堤边、盐碱重的荒地大规模植树造林,特别是耐盐碱的刺槐、紫穗槐等。
树木的根系能固土护坡,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我们的水利设施;
树叶能作绿肥,改良土壤;
枝条能解决部分燃料问题。
这叫‘以林固水,以林养地’。”
“‘路’是血管,是纽带!”他继续阐述,
“我们的道路要配合渠系来修建,确保机械能进场,物资能流通,农产品能运出。路通,则血脉通。”
“‘村’是根基,是归宿。”
最后,他指向规划的终点,
“我们的村庄布局要科学,要避开蓄洪区、行洪道,要靠近水源和耕地,要便于管理和发展。
我们要让乡亲们在一个安全、便利、有希望的环境里生活。”
他总结道:“这五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
我们必须打破过去‘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旧思路,建立统筹协调的新机制。
只有这样,我们的治碱事业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才能真正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才能真正造福子孙后代!”
“同志们,蓝图绘就,这是一场需要几代人前赴后继的百年大计。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