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律》,凡偷窃偷而不得被抓的,鞭笞五十;初次盗窃且得手的,在左小臂刺字盗贼,再犯者再刺,三次偷盗者绞。
因此,张三被县里刺字并锁枷游行,所得财物归还原主。
卷宗记录的就是这样一件事,虽然故事不长,但是卷宗详细描述了案件生之后各处细节,包括审讯过程、缉拿过程等。
李逸看完之后按照六要素原则,写了一段话。
去岁中秋长吉县生一起盗窃案,盗贼名为张三,偷盗银两一百三十五两,被捕后刺字游行。
很简单的一段描述,却让人能一目了然,当然如果想更加细致的了解案情就需要翻阅卷宗。
这就像是一篇新闻报道,导语的部分简单明了,更加详细的部分就在正文里是一个道理。
拿过李逸的记录内容,这位徐典史先是皱眉,然后是诧异,最后是惊喜。
皱眉是因为李逸这笔字实在是写的不怎么样,但所幸还算工整。
要是李逸知道,他都要喊冤,他穿越过来又没有继承原主的记忆,要不是前世练过一段时间的毛笔字,都不好解释说此世自己读过书。
诧异是因为李逸对于这段话的记录方式,只见纸上的内容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排序,看过去一目了然。
随后的惊喜是因为他意识到这种方式值得推广。
看着徐典史的样子,李逸在心里撇撇嘴,这就是前世的写作六要素。
不过不能否认,六要素在记录事件方面真的很便捷,因此六要素也广泛用在新闻方面。
在前世,19世纪末期美国一个记者在新闻的导语中次出现新闻五要素,也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
在2o世纪2o年代之前,新闻五要素已经深入新闻领域。
1932年,美国人麦格杜戈尔在五要素的基础上加了一个要素,也就是结果,这样,新闻五要素就成为了六要素。
新闻五要素或者说六要素最大的一个作用就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读者看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1945年,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社论《从五个说起》中就提出,“五个91是把事实弄清楚的最起码条件”
。
那以前的古人有没有这样记事的呢?或许是有,但是五要素或者六要素算是后世的经验总结,在一定程度上是代表了先进性的。
“你这种记录方式此前并未见过,却是何人传授?”
徐政以为这种记录方式是李逸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所以有此一问。
“回右堂,这是学生平日记录的习惯。”
徐政不由得对这个十几岁的年轻人多看了一眼。
“从今天开始,你就在我帐下听令。”
从进入到巡检司大帐,李逸就猜到了会有什么等着自己。
此时听到徐政如此说,心里也没太意外。
等到李逸与牛大从巡检大帐出来,李逸向牛大行了一礼。
不用说,在徐政手下听令,做着文书工作,一定是牛大帮的忙。
“二郎不必谢我,是有为叔给右堂写了封信,我只是个送信的。”
“还是要多谢牛大哥,没有牛大哥你在右堂身边讲好话,我也不会在右堂手下听帐。”
“二郎,刚你在纸上写的是什么?能令右堂惊诧,二郎你真有本事。”
“就是一些记事习惯。”
李逸将自己六要素记事习惯说给牛大听,牛大听完也是惊叹,不停的说读书人脑子就是好使。
等到回到牛家湾村大帐,李逸想起之前这位徐典史如冰山一样的气质,他想知道这位徐典史有没有入品。
如果严格按照九品制度来看,县衙里面主簿正九品,典史却是不入流,但典史却是吏部铨选官员,这不得不说典史这个职位真的很迷。
“徐典史有没有入品?这个我还真的不知道。
不过听说徐典史儒学、武学双修。”
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李逸也没有在意。
从徐政身上感受到的那股气势不会作假,估计这位徐典史隐藏实力了。
傍晚,巡检司大帐内,徐政正与一位身着青色文士长衫的男子交谈,此人正是长吉县巡检司巡检张成。
张成看上去已经四五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