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准备。
有一回,训练强度太大,我的肠胃突然不舒服,整个人难受得厉害。
肖雁得知后,心急如焚。
她知道学校食堂的饭菜可能不合我此时的胃口,于是放学后匆匆赶回家。
在自家厨房里,肖雁精心挑选食材,为我熬起了粥。
她守在炉灶前,不时搅拌着锅里的粥,眼神中满是担忧与关切,生怕粥熬得不好。
待粥熬好,她小心翼翼地装进保温桶,又急忙赶回学校。
当她气喘吁吁地出现在我面前,将还冒着热气的粥递给我时,我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感动。
那一碗粥,不仅温暖了我的胃,更温暖了我的心,让我在艰苦的训练日子里感受到了无比珍贵的情谊。
那是一个晨雾弥漫的清晨,足球场仿佛被一层轻纱笼罩,如梦如幻。
晨跑的队伍恰似一条蜿蜒的长龙,在操场上缓缓移动。
同学们身姿矫健,步伐整齐,响亮的口号声此起彼伏。
那口号声,饱含着青春的活力与朝气,如同激昂的交响曲,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回荡,唤醒了沉睡的校园,也唤醒了我们心中对知识的渴望。
体育委员尖锐的哨声骤然响起,惊得树上栖息的灰喜鹊扑棱棱地飞向教学楼顶那古老的时钟。
灰喜鹊们匆忙的身影,仿佛在急切地提醒着我们,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不可虚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高三楼的玻璃幕墙映照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天边的微光与室内透出的暖黄台灯相互交融。
一扇扇窗户中透出的光芒,宛如繁星点点,在这微亮的清晨,照亮了莘莘学子求知的漫漫征途,引领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索前行。
课间操时,我常常蹲在紫藤花架下,饶有兴致地看着蚂蚁齐心协力搬运饭粒。
蚂蚁们小小的身躯,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一趟趟不知疲倦地穿梭在花架与食物之间。
这时,教导主任的鞋声由远及近。
他微微弯腰,西装口袋里不经意间露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那是1984届高三(4)班的毕业照。
照片的背景正是这承载了无数回忆的紫藤花架。
他缓缓讲述着当年他们班高考前在此背诵《赤壁赋》的场景。
那时,紫藤花正开得繁茂,一串串紫色的花朵如瀑布般垂下,散着淡淡的清香。
同学们或坐或站,手捧书本,齐声诵读着“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那声音在花架间回荡,与花香交织在一起。
教导主任脸上绽放的笑容里,满是岁月的沉淀与故事。
与前辈们相比,我深深感到自己学识的浅薄,但这份自知之明,反而如同一股强劲的动力,促使我在知识的道路上不断追逐、不断充实自己,就像王安石虽在变法中遭遇重重挫折,却依然坚持心中志向,不断奋进。
而在那个高考前夕的最后一个五月的二十号的夜晚,校园里弥漫着一种别样的气息。
教室里,韦斌和邢洲还在为一道数学题争得面红耳赤。
韦斌紧紧握着手中的笔,在草稿纸上快地比划着,大声说道:“你看,按照这个思路,肯定能解出来。”
邢洲也不甘示弱,皱着眉头反驳:“不对不对,你的方向就错了,应该这样考虑……”
两人互不相让,手中的笔不停地在纸上书写、涂改。
弘俊则在一旁安静地整理着笔记,他时而停下手中的动作,抬起头,看着争论的两人,露出一抹淡淡的微笑,那微笑中带着几分对同学认真劲儿的欣赏。
这让我想起高一参加社团招新时,我和韦斌、邢洲一起加入了辩论社。
在一次次的辩论比赛准备过程中,我们也常常为了一个观点争得不可开交,但正是这些争论,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敏捷,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校园的小道上,毓敏和晏婷手挽着手散步。
她们轻声谈论着即将到来的高考,话语中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一丝紧张。
毓敏微微皱着眉,担忧地说:“还有不到一个月就高考了,我感觉还有好多知识点没掌握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