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还在墙上挂了一些水墨画,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慢慢地,那些被西餐厅优惠吸引走的顾客又开始回流。
他们现,尽管西餐厅的优惠很诱人,但吃来吃去,还是赵卿云的馄饨更合口味,而且馄饨馆的环境也变得更好了。
随着馄饨馆的生意越来越好,赵卿云也有了更多的想法。
他想把馄饨馆的品牌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
于是,他开始参加一些美食节活动。
在美食节上,他的馄饨馆摊位前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
他现场煮馄饨,让人们品尝,很多人尝过之后都赞不绝口,纷纷询问馄饨馆的地址。
有一次,一个美食评论家来到了馄饨馆。
他原本是抱着怀疑的态度来的,毕竟在他看来,馄饨这种简单的食物很难做出什么花样。
可是,当他品尝了赵卿云做的馄饨后,他被彻底征服了。
他在自己的美食专栏里写道:“在沈城的商业一条街上,有一颗美食明珠,那就是‘卿云馄饨馆’。
这里的馄饨看似普通,却蕴含着无尽的匠心。
每一口馄饨都充满了诚意,从食材的选择到制作的工艺,都堪称一流。
这不仅仅是一碗馄饨,更是一种对美食的热爱和执着的体现。”
这篇评论表后,馄饨馆的知名度更是如火箭般上升。
甚至有外地的游客专门来到沈城,就是为了品尝一下赵卿云的馄饨。
为了满足越来越多顾客的需求,赵卿云不得不扩大店面。
他在原来店面的基础上,又租下了旁边的一间店铺,打通之后,馄饨馆的面积增加了一倍。
他还招聘了几个年轻的伙计,教他们如何煮馄饨,如何招待顾客。
然而,随着店面的扩大,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新招来的伙计煮的馄饨有时候味道会不稳定,和赵卿云自己煮的有差距。
有一些老顾客反映说,馄饨的味道不如以前了。
赵卿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他决定亲自对新伙计进行培训。
他从最基本的食材挑选开始教起,告诉他们什么样的猪肉是新鲜的,什么样的大葱是最好的。
然后是馄饨的包法,他耐心地示范,告诉伙计们包馄饨的时候要注意馅料的多少,馄饨皮的捏合要紧密,不然煮的时候容易破皮。
最后是馄饨的煮法,他强调了火候和时间的重要性,什么时候下馄饨,什么时候加凉水,什么时候馄饨算煮熟了,都一一详细讲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新伙计们煮的馄饨终于达到了赵卿云的要求。
馄饨馆的生意又恢复了往日的火爆。
在这个过程中,赵卿云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
他依然会在每天清晨去菜市场挑选食材,依然会亲自下厨煮馄饨,和顾客们聊天。
他知道,馄饨馆之所以能成功,不仅仅是因为馄饨的美味,还因为这里有一种家的氛围。
顾客们来这里,不仅仅是为了吃一碗馄饨,也是为了感受那种温暖和亲切。
有一天,一个年轻人来到了馄饨馆。
他看起来有些落魄,衣服破旧,头凌乱。
他坐在角落里,点了一碗馄饨。
赵卿云看到他的样子,心里有些同情。
他把馄饨端过去的时候,还多给年轻人加了几个馄饨。
年轻人有些惊讶,赵卿云笑着说:“多吃点,今天的馄饨管够。”
年轻人狼吞虎咽地吃着馄饨,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他告诉赵卿云,他是从外地来沈城打工的,可是一直找不到工作,身上的钱也快花光了,已经好几天没好好吃饭了。
赵卿云听了,很是同情。
他对年轻人说:“你要是不嫌弃,可以先在我这里帮忙,我给你开工资,等你找到合适的工作再走。”
年轻人感激涕零,他留在了馄饨馆工作。
他很努力,也很勤快,慢慢地,他学会了煮馄饨,也学会了如何招待顾客。
在馄饨馆工作的这段时间里,他感受到了赵卿云的善良和温暖,也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卿云馄饨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