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所透露的,这并不是一个讲述衰老的故事,而且是讲述如何面对和处理至亲挚爱的极限痛苦。在越发极端的情况下,越能体现出爱这个抽象概念的内在含义,其在外行为表现并不与内在本质保持一致。对于丧失自理能力、甚至精神失常的老伴,不离不弃地悉心照顾自然是爱的表现,但情况发展到极端时,还能如此对待吗?人性中自私或阴暗的一面会否不自觉地浮现?而男主角最后的行为究竟能否算是“爱”?
如此有争议性的做法,甚至可以说是挑衅观众情绪,自然是有众说纷纭的答案。
最关键的是这部电影冷静地抛出炙手可热的社会话题,却由始至终从不表明立场,却让观众去感受与做出判断。
电影节的观众又或者说整个国外的观众及电影节的评审团都很难想象一部华语电影里面居然也会有关于安乐死的话题,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来,但是这足以在电影节上掀起轩然大波,尤其是这还是在1992年。
电影观众和影评人都在激烈地讨论到底该不该如此直观地展示丈夫用枕头闷死太太的整个过程,这样表现的意义何在?在一部分人看来这是对个体和生命冷漠蔑视的作品,在另外的观众看来,这才是人性最真实的表现,而不是那种圆满电影里,全家人来到医院病房,围在至亲的病榻前,与接满呼吸仪器的至亲泪眼告别的温馨动人场景。
现在侯晓贤用冷静,甚至可以说是冷酷无情的美学风格将人性的复杂面目像剥洋葱似的慢慢剥开,其丑恶程度简直和洋葱气味一样令人不适,有的人会掩面而去,有的人会感触落泪。
《爱》这部电影成功地在这个争议十足的题材里找到对峙观点的交集,在剖析人性的过程中引发各种现实话题的思考,爱、亲情、衰老、安乐死……
这也是电影《爱》在威尼斯电影节的讨论来得更为激烈,比起国内文学圈和读者的争议还要来得更加猛烈和刺激。
谁能想到一部华语电影以“爱”这么广义的词汇直接命名,却选择了两位老人人生最后的时刻,最狼狈最孤独无助的时刻,一步步丧失人生的尊严与体面的时刻,表现爱。
一点一滴的陪伴,与一生中也许无数次的日升日落,无数次的争执妥协融在一起,走完妻子生命的最后一程。爱既是生活,普通也残酷,美好也无奈。爱让涨幅做出了于他于妻子都最残忍的选择,但也是最好的选择。
这样的选择实在是太有冲击力了。
国外的电影观众是真正被这部电影《爱》给刺激到了,各种讨论都随之而来。
而这样的讨论自然也只会是让《爱》这部电影的影响力更加惊人。
这里面自然也就有无数媒体记者会问侯晓贤这位导演,关于电影的一些想法,侯晓贤这边自然也会毫无保留地称赞林有成所写的电影剧本就相当精彩。
尤其是侯晓贤在拿到金狮奖的时候,也在获奖感言里面感谢了林有成这位并未出席电影节的编剧,直言没有林有成,就不会有《爱》这部电影。
当然,这也是实话。
但这些也都足以证明《爱》这部被国外观众称作伟大的电影,离不开林有成这位编剧大师扎实的电影剧本。
就像电影里面的开场,开门见山就能牢牢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影片以警察破门进入公寓发现一具老妇人死去多时的尸体为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