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案例,变成了培训干部的‘活教材’。
正是因为有他这种‘一竿子插到底’的较真劲儿,有他这种‘解剖麻雀’的钻研精神,我们的监管工作,才能做得这么扎实,这么有底气!”
“所以,这个全市第一,林纾同志和他的团队,当之无愧!”
雷鸣般的掌声,第三次在会场中响起。
这一次,是经久不息。
这掌声里,有赞许,有敬佩,更有自内心的认同。
面对着雪亮的聚光灯和如潮的掌声,林纾站起身,向主席台和四周的同事们,深深地鞠了一躬。
在旁人眼中,这或许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高光时刻”
。
然而,只有林纾自己最清楚,在那一刻,他心中涌起的,并非是个人被表彰的激动与喜悦,而是一种更加宏大和深沉的情感。
他的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闪过了一连串的画面:
他看到了信息技术中心里,那些年轻的程序员们,为了攻克一个数据接口,连续熬了几个通宵后,布满血丝却依旧明亮的眼睛;
他看到了在乡镇干部培训班上,一张张聚精会神、奋笔疾书的面孔,他们是制度落地的第一道“防线”
;
他看到了李家村的李春生,在大槐树下,用最朴实的语言,为村民们解读着那些曾经被束之高阁的政策文件;
他看到了西郊村的李二明,坐在炕头上,用那根因为常年劳作而略显粗笨的手指,小心翼翼地在智能手机的屏幕上,查询着自家的补贴明细;
他甚至还看到了李大壮、王某等人,在法庭上,面对如山铁证时,流下的悔恨的泪水——他们,用一种反面的方式,为这套制度的诞生,提供了最深刻的“反面教材”
。
这一切的人与事,像无数条涓涓细流,最终汇聚成了今天这条被认可、被赞誉的“大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