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就得自己相中才好。想当年,外祖父一眼就相中了你外祖母。杜家还嫌弃外祖父是武夫,有点不愿意呢。幸亏外祖父是大皇子,当年父皇可是亲自找杜家家主商议,最后你外祖母才勉为其难地下嫁了。”
宣王长篇大论地述说自己当年的事,老人都絮叨,到年龄了就爱回忆年轻时候的事。长孙荣也不打断,静心聆听着。后来宣王讲累了,思维也乱了,才拐回到正题上:“荣儿,还没问,你相中了哪家的姑娘啊?”
长孙荣红着脸,把自己的心事讲了,说是相中了顾家的喜娟小姐。他心中有些忐忑不安,顾喜娟这段时间可出名了,不过并不是什么美名,而是一件风流韵事的主角。他心中怕外祖父忌讳这样的名声,不肯答应。
宣王听了觉得这女孩的名字耳熟,当时没反应过来,想了一会儿,才恍然大悟。就是太后的那个外甥女,二女夺夫案中的主角之一,顾廉的小女儿,好像就叫顾喜娟。
宣王自己就是个武人,一向豁达粗糙,不会因为一些虚名就有成见。他见外孙子对顾家小姐有意思,就找人打听了一下。
大家都说顾廉夫妇为人不错,老实厚道,家风也好。家里长辈勤俭节约,小辈勤学向上,顾大人后院干净,就一位正房夫人,二子二女皆是嫡出。
两个儿子都是读书的材料,从小都跟着顾大人读书,一直是让人羡慕的别人家儿子。长子顾维忠前几年中了进士科,名次甚好,在地方当了几年县令。皇帝有意重用,如今提拔进了御史台任职,早晚成大器。次子顾维诚在国子监读书,据说学问不错,很有可能考中。
长女顾君盈曾是公主陪读,学问极好,还跟着宫里的武术师傅学了一身不俗的武艺。十七岁时嫁给宁王嫡长子,顾大小姐很有手段,把宁王一家哄得团团转。
顾君盈十分聪明,很有手腕,自己又争气,连续生了三个健康聪明的儿子。不出意外,这位将来就是下一任的宁王妃。要不是宁王一家在南边就藩,离都城路途太遥远,宁王世子妃对娘家的事有些鞭长莫及,想来都不需要太后出面,她就能把吕国公府闹得鸡飞狗跳。
次女顾喜娟是顾家最小的孩子,家里一向宠爱,怕习武辛苦,没让她学武术。但是在其他方面下了大功夫培养,学问不用说了,还精通八雅,跟两位兄长学了骑术,马球打得不错。别人家女孩会的她都会,心灵手巧,能举一反三,是个大才女。
也不知道那唐小公子怎么心盲眼瞎到这等地步,这样的大才女,长得又水灵,还挑啥呀?就说家世,那也不差啥,顾大人是吴郡名门,跟汝南王氏结了亲,这些年一直在暗中发展,面上不大显,实际上家底挺厚实。
宣王觉得太后绝对是汝南王氏最出色的女儿,有本事,有运气。不过一个二嫁女,年龄偏大,长得又不是顶尖绝色,竟然当上了正宫皇后。不但是从皇宫端门抬进来的原后,还把汝南王氏拉拔起来。儿子培养成了新皇,自己当了太后,成了全天下最尊贵的女子。
宣王叹气着摇摇头,唐国公想在儿女亲事上投机取巧,可惜这次真是看走眼了。顾家的王夫人是那位的庶妹,太后对这个妹妹表面上淡淡的,其实很是护短。谁敢欺负王家人,看太后和王右相不灭了他们才怪。
别人不清楚太后的情况,宣王殿下可是知道得一清二楚,王元娘就是王善一,是长孙家的外孙女。两边都是亲戚,要是郎有情妹有意,估计会成全两个年轻人。现在的关键就是,要弄清楚顾家小姐的心意。
太后因为当年父皇指婚给六弟的事,一直耿耿于怀。太后常说女子更为不易,婚姻就是大多数女子安身立命的归宿,指婚的时候一般都是先征求年轻人的意见。尤其是女方的意见,更为重视。要是顾小姐不点头,太后就不会同意这事。
宣王笑笑:“三弟,都说一家有女百家求,总要开个头儿嘛。你直管去问问,不管顾家应不应,起码咱们的目的明确了。要是应了,就是皆大欢喜,要是不应,总要给个借口,咱们见招拆招就是了。”
曹王也笑道:“也对,三哥只管去试试。儿女亲事,天成全呢,不紧不慢就成了,要是没缘分,那也没法子。”
齐王听大皇兄的话,心中有底了,带了礼物,亲自去顾家走了一遭。顾大人看到齐王殿下来了,诚惶诚恐的接待,不知这位殿下找自己有什么事。
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