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一族蛰伏待命,他们乐得看皇帝的笑话。
皇帝左右为难,看了一眼大殿上站的众臣,没有人主动为他解围。
只得点了王右相的名:“王大人,你说说,朕的老三有没有当太子的才能啊?”
王右相谨慎回答:“陛下的江山,当然由陛下的儿子继承,三皇子是您的亲生儿子,自然有资格角逐太子。
立嗣的事是东陈国事,也是陛下的家事,您是一国之主,先有个主意,臣下听您的安排。”
长孙远上奏:“陛下有意立嗣,几位皇子都有资格。
不过,只前五位皇子封了王,开了府,有了自己的势力。
后面没有封王的皇子,啥啥没有,就落了下风。”
皇帝眼睛一眯,这两个老滑头不正面回答,又把皮球踢给他。
不过,长孙远有句话也对,几位皇子都是自家儿子,不管是公平竞争,还是早寻退路,早早安排为上。
不管谁当太子,其他儿子也得有个爵位,最好安排了封地,万一自己突然出事,也不会太乱。
皇帝想得差不多了,对宣王殿下道:“皇兄,您是宗长,朕几个儿子都是您看着长大的,都是好孩子。
王相说得有道理,一共就这几个皇子,前五个封王了,还剩七个,干脆一并封了爵位,划好封地,各自开府。
然后,再综合考虑,看谁更合适登上储位。”
宣王出列回禀:“陛下的意思,是让臣挑头,跟三省六部的官员商定,几位皇子的爵位和封地,然后再决定太子?”
皇帝点头:“朕是说过子贵母死,也说过所有皇子的母妃要是有人自愿死了,朕成全她的心愿。
但是,现在淑妃刚过世,还未好好入葬,老三还在孝期,朕也悲痛万分。
你们逼着朕着急忙慌地封太子,不顾夫妻之情,也不顾母子情深,显得太过凉薄。
还是等淑妃的大殡出过,再议此事。”
王右相和长孙三舅对看一眼,其他大臣也与自己一脉的人互观,大家都不吱声。
大致心中有数,皇帝不愿意封三皇子为太子,这是找借口拖延呢。
皇帝也是个糊涂的,一共就十二个皇子,八皇子是唯一嫡出,身体和智力也没有大问题,理所当然的太子,弄出这么多岔口,真是吃饱了撑的。
宣王私下接触了王右相和长孙宰相,商量了一下,陛下后七个皇子的爵位和封地该如何定。
宣王拿着东陈的全舆图,一直挠头,绞尽脑汁才有了结论。
提笔在十二位皇子的名单上标注了爵位、封地,另外写了说明书,解释为什么如此定夺。
然后交三省六部议一议,批注好了再递到陛下案前,最终如何都是皇帝说了算。
皇帝看了宣王皇兄递到案前的名单,眯着有些花的眼睛,把名单拉到手臂最远的位置,细细审视。
上面三省六部的主官都签了名,显得郑重其事。
后面还附了几位皇子的履历,妻妾子女,母系三代以内的关系都写了。
皇长子李蕴,启辉十九年十月出生,母前太子妃杨氏(畏罪自裁)。
已婚,爵位是安定郡王,封地在河北道定州。
(早已就封)
皇次子李藻,启辉二十年三月出生,母江皇贵妃(病逝)。
已婚,爵位是魏王,封地为淮南道黄州。
(目前在兵部协理事务)
皇三子李藉,启辉二十五年四月出生,母刘皇贵妃(慷慨赴死)。
已婚,爵位是静王,封地为江南东道常州。
(目前在礼部协理事务)
皇四子李范,启辉二十五年九月出生,母罪妃崔氏(因罪赐死)。
已婚,爵位是简王,封地为江南西道江州。
(身体原因还在休养)
皇五子李着,启辉二十六年十二月出生,母纪德妃。
已婚,爵位是惠王,封地为山南东道襄州。
(目前在吏部协理事务)
皇六子李巷,启辉二十九年二月出生,母卢淑妃(新晋)。
已婚,爵位是赵王,封地为山南西道梁州。
(目前在工部协理事务)
皇七子李蒙,承辉四年五月出生,母庶人柴氏(因罪遭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