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动她。”
英王妃应了一声是,也不敢说别的。
慈孝贤妃又道:“本宫以前也没关注过韩五娘,最近才让人打听她的事,白手起家不稀奇,能在都城混得这么好,她是个能耐的。
她现在靠上吴王殿下,生下的女儿可能就是吴王的孩子。
反正,吴王殿下和皇帝都很维护那女人,你们暂时不要动她。
一来,本宫暂时跟四皇子是盟友,二来,以吴王的身份,有女人很正常,吴王妃不用太在意。”
英王妃道:“娘娘,您觉得吴王殿下可靠吗?别咱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助他上位,他转头就想灭了咱们。”
慈孝贤妃笑笑:“男人,没有一个真靠得住,不管是什么身份,都需要防着些。
若不是本宫还有点用,史侯爷想把本宫的性命卖给蜀王一家呢。
这还是亲生父亲呢,一个与本宫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皇子,甚至可能心里对本宫还特别反感,怎么可能靠得住呢?”
英王妃皱眉:“臣妇不懂,既然如此,娘娘为何还要跟他联手?何不支持其他皇子?”
慈孝贤妃叹口气:“本宫现在的一切,来自于谁人?目前这些皇子中,支持谁最有利?”
英王妃小心翼翼道:“娘娘有今天,自然是陛下的恩典。
大皇子去了封地,镇守陇右道。
二皇子没了,皇孙领着二皇妃去了封地。
三皇子残疾,五皇子有异族血统,六皇子去了龙州封地。
十一皇子过继给罪后,也被遣去西南封地。
王爷觉得七、八、九、十这四位王爷到时候也能争一争。
要是皇帝活得久一些,十二到二十一这几位,也是可以考虑的。”
慈孝贤妃想了想:“大舅考虑得不错,不过,他不够了解皇帝的性格和习惯。
本宫自小跟他一起长大,很能窥视他的想法。
他一直都是把四皇子当作储君在培养的,赵德妃对儿子不好,他心里明镜似的。
大家以为皇帝不管四皇子,其实不然,四皇子身边那二十多个幕僚,有一半以上是皇帝派去的能人。
都说吴王能干,那些经营的生意,是谁帮他想出来的主意?是谁在背后支持?德妃指了林氏为吴王妃,皇帝后脚就指了杨家姑娘为侧妃,林氏前脚过世,后脚就让杨侧妃补位,不就是护着吴王,让他的庶子转成嫡子。”
英王妃听了,也是暗自叹气,再想一想,嘴里道:“还是娘娘聪明,前次宫宴,为了护着韩五娘,皇帝都当众说到你大舅脸上了,为的是谁呀?再有,吏部是什么地方啊,吴王自从成年封王,就协理吏部,如今朝里朝外的官员,有一半以上是跟吴王交好的。
吴王一句话,女婿兄弟两个就直接做了大州刺史和郡守,王善先就成了礼部尚书,谁也不敢反对一声。”
慈孝贤妃点点头:“其实,罪人皇甫氏早就防着四、六两位皇子,也并没有看错。
皇帝给六皇子赐婚那时,还是想过考虑他当储君的。
前梁王妃王氏背后立着的可是景阳侯一脉,长孙家有军权,能征善战,背后还有泼天富贵。
王守仁虽没有大能耐,毕竟做上了礼部尚书之位,长子王善先也很能干。
亲王正妃的娘家也不能太过显眼,不然将来外戚专权可怎么办?只是六皇子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辜负了皇帝的苦心,跟曾氏那种有点能力的妖女滚到一起去了。
相比之下,吴王就算跟韩五娘交好,主要为敛财,从来没有想过因为她做什么不当举措。
这就是给皇帝和吴王妃的娘家人留面子,所以皇帝只是背后数落他几句。”
慈孝贤妃这话是她自己想的,吴王可没有她想得那般理智,他想过把韩五娘弄到后院的,人家五娘嫌亏,不肯应承罢了。
但是在外人眼里,就是吴王会审时度势,会处理问题。
看看,韩五娘不要名份,还死心塌地帮吴王赚钱。
慈孝贤妃道:“皇帝目前高看本宫一眼,能给本宫的好处都给了,名分、地位、待遇都到顶点。
可是,前提是本宫得识趣,多说些好听话,哄他高兴。
帮他管理好后宫,又不能过于干涉朝政,更不能左右立储。
舅母回去就把本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