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食些五石散镇痛,兴许有救。
太后用了五石散,情况竟然好转些。
之后,太后服食五石散的量越来越大。
马太监把这件事告诉王侍郎,两人长吁短叹,皇后这是恨太后死得慢吗?没多久,寿康宫便传出来太后的死讯,死相凄惨。
皇帝不敢详查,便是有什么内幕,人死不能复生,左右太后也是七十多的人,在这个年代算是长寿了。
王侍郎其实心里也犯嘀咕,妹妹配这样害人的药给太后,是为了什么?要是心有怨恨,也该是恨梁王才对,怎么绕个圈子,对着太后来了呢?王善一要是知道她哥心里怎么想,一定会告诉他,她恨的人多了。
当初,王家也没打算攀龙附凤,因为知道自家姑娘的水平不行。
王善一从小不得家里喜欢,祖母嫌弃,父亲冷漠,还让她娘拾掇的有点胆小懦弱,担不起事。
皇家儿媳妇哪有那么好当的?一个不好,轻则伤及自身,重则连累娘家。
不如给她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家,男人不求多优秀,诚实厚道的最好。
在当梁王妃这件事上,王善一算是被皇家推进了火坑。
王善一恨的人有好几个,头一个就是皇帝。
本来王家人在王善一婚事打算的还挺合理的,偏偏皇帝那个老东西,兴致一来,就跟王尚书说要结儿女亲家,把他家嫡女配给梁王。
王善一恨的第二个人,是亲爹王守仁。
这个当爹的,又自私又虚伪,没有一点担当,从小对她就没个好脸色。
皇帝开口,王尚书那种胆小谨慎的性格,能不答应吗?敢不答应吗?
王善一恨的第三个人,是母亲长孙氏。
这个当娘的,个性强势,却厉害不到点子上。
在王家被所有人嫌弃,她无计应对,对自己的女儿,却是分外的严苛。
王善一也恨梁王、郑淑妃,这娘俩对她一向不友好,要不是她有了空间,要不是她死遁,早晚死到他们手里。
王善一对太后倒恨得不深,这么设计她,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这老妖婆子佛口蛇心,没少害人。
吃了那么多童男童女还好说被国师蒙骗,上次要什么壮男孕妇,童男童女祭陵,差点害到她的侄儿侄女。
虽然没成功,心里还是记恨的。
这种安全隐患在,防不胜防的,不如除之而后快。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让皇帝难过。
你不把别人家的孩子当人,生前随便赐婚,死后逼迫和离。
天理报应,就让你尝尝家里不宁的苦处。
一味毒药,就让婆媳反目,祖孙争锋。
这个药不是什么好东西,不管是皇子,还是太后,谁吃谁死,到时候皇帝肯定难受。
启辉十八年二月初六,太后过世,算是大国丧。
依照太后生前的愿望与祖制,追封她为福顺和辉皇后,陪葬在先帝福陵左侧的继后陵,福南陵早就留好位置,修缮的富丽堂皇。
太后没了,皇后最高兴。
这个时代,婆母就是媳妇头顶上的一座大山,一百个里面有九十九个不对付,要是这座大山倒了,那儿媳妇就是翻身奴隶把歌唱。
再来,皇后当初为了给儿子求药,都给那老东西跪下了,她都没舍得给,还是皇帝出面,才求来几粒。
要是早点给药,说不定儿子还能治好呢。
马太监这会儿有点坐卧不安了,他是太后身边得力的人,太后没了,他也没用了。
一般他这样的,别的宫妃也不敢用,很可能让他去给先皇和太后守陵。
他孤家寡人的,守陵也不怕,就怕皇后害他,宫中多年,知道得太多,容不下他。
马太监想出宫养老,王侍郎给了他一笔钱,让他想法子在内侍省找找人,弄个病退什么的。
马太监真是感激涕零,他也是一时心急,没想到这件事,在太后身边一辈子了,手里还是有不少积蓄的。
内侍省的官员收了礼,就有心放他一马,让他装病。
马太监大喜,装得可像了,嘴歪眼斜,口水直流,认不清人了,太医说是小中风。
皇后确实有除他之心,只是马太监一向谨慎,把柄不多,现在病成这样,死在宫里